最後幾周老師會安排幾組上台報告,可以選擇不報告。我想要上台,但是內容並沒有整理好,即使到最後一周還是有點亂。以至於原本我不打算上傳,但後來覺得這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做的東西,還是有一點點分享價值的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不管是哪個課本還是課堂,教的經濟學都是來自西方的學問,那麼有東方的經濟學嗎?這其實問得不太好,因為任何自然、社會科學不管是西方人做研究還是東方人做研究,都是用同樣的原理。如果不是這個意思的話,應該是在問:東方人自古以來有發展出經濟學的思想體系嗎?像是西方的重商主義、重農主義、古典學派等等。
重商主義是十七世紀發展出來的,其實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環境,並沒有一個共同的思想體系(例如英國著重貿易政策,法國著重品質管制)。中國當時是明、清朝,經濟思想並沒有形成體系;再過去是中古時期,教會支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,認為每個人盡自己的天職就好,希臘時期哲學家探討的經濟學以城邦問題,和自由民職業之業務項目為主。那麼中國最早的經濟思想有什麼呢?
時代背景
早在商代和西周時代就有鑄造青銅器的技術,到了春秋戰國就有鐵器(以及青銅器)的鑄造和使用。關鍵之一是有更好的鼓風設備,使煉爐的溫度更高。橐(ㄊㄨㄛˊ)是牛皮製成的袋子,龠原來是指吹口管樂器(由一排竹管編成),在此則是輸風管。橐龠是這種鼓風設備的總稱。
鐵器有兩種冶煉法:塊煉法在溫度800~1000℃下,利用煉爐內的一氧化碳把鐵礦(氧化鐵)還原成金屬鐵,而雜質熔化成鐵渣。此法的成果為海綿鐵,需敲打去除雜質;鑄鐵法是在溫度更高之下,讓鐵吸收更多的碳,到一定程度鐵碳合金的熔點低於爐溫,就會熔化成鐵水。此法可不斷出鐵、進料。這時出來的鑄鐵是質脆而硬的白口鐵,要進一步用鑄鐵柔化技術把碳給處理掉。
把鐵礦熔化掉之後就要做鐵器,可利用範鑄法為之。把泥料燒成模,在模的輪廓上覆蓋另一種材料,再燒成範,然後就可以注入鐵做成器具。除了鐵的鑄造以外,鐵礦的開採也是相當的進步。
在戰國之前,農業採行井田制,也就是將耕地化為九等份的方格,中間為公田,旁邊是私田。由於公田的缺點,再加上鐵器的普及、水利工程的開發、荒地的開墾,與一年兩熟制的推行,使五口到八口的小農得以成長,造成井田制瓦解。小農經濟成為立國的基礎。
除了冶煉的技術有進步以外,各種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手工業有長足的進步,甚至產生巨富,例如煮鹽業的猗頓。手工藝的知識累積,造就了專門的書籍:考工記。
春秋後期就有貨幣,模仿青銅農具的形式鑄造,主要有布幣、刀幣、圓錢、銅貝四種形式。銅幣在民間廣泛流通,漢書食貨志上下篇、史記貨殖列傳有當時的物價。秦律有針對物價,也有罰款、贖罪金、獎金的規定。戰國時期除了有銅幣的廣泛使用,也開始使用黃金。戰國策燕策一、齊策三、西周策《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》、史紀孟嘗君列傳有記載價值千金的寶物。當時有專門秤黃金的天平,秦律有衡器相差多少單位就處罰的規定。
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券的普遍應用,大買賣用較長的券,小買賣用較短的券。周禮《地官司徒》質人:「……凡賣儥者質劑焉,大市以質,小市以劑。」。發生糾紛,官府根據質劑判斷。周禮《天官冢宰》:「聽賣買以質劑」。債權債務也會用到券。史記孟嘗君列傳:「……能與息者皆來,不能與息者亦來,皆持取錢之券書合之。」
有錢人剝削平民早在戰國就有了,商人對農夫高利貸,地主、官僚抽稅兼放高利貸,造成大量農民流亡。
戰國策秦策四《秦王欲見頓弱》:「有其實而無其名者,商人是也。無把銚推耨之勢,而有積粟之實,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。無其實而有其名者,農夫是也。解凍而耕,暴背而耨,無積粟之實,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。無其名又無其實者,王乃是也。已立為萬乘,無孝之名;以千里養,無孝之實。」
荀子富國篇:「上好功則國貧,上好利則國貧,士大夫眾則國貧,工商眾則國貧,無制數度量則國貧。」
史記孟嘗君列傳:「……召取孟嘗君錢者皆會,得息錢十萬。」
經濟思想
墨、法、儒、農家提出農本理論
墨子卷一七患篇第二段闡述了農業的重要性:
凡五穀者,民之所仰也,君之所以為養也。故民無仰則君無養,民無食則不可事。故食不可不務也,地不可不力也,用不可不節也。……
五穀(六穀、九穀)是指當時的主要作物,是人民所仰賴以生活的東西,也是國君用以養活自己和民眾的。所以如果人民失去仰賴,國君也就沒有供養;人民一旦沒有吃的,就不可使役了。所以糧食不能不加緊生產,田地不能不盡力耕作,財用不可不節約使用。
商君書壹言篇:
凡將立國,制度不可不時也,治法不可不慎也,國務不可不謹也,事本不可不摶也。制度時,則國俗可化,而民從制。治法明,則官無邪。國務壹,則民應用。事本摶,則民喜農而樂戰。夫聖人之立法化俗,而使民朝夕從事於農也,不可不知也。夫民之從事死制也,以上之設榮名,置賞罰之明也。不用辯說私門而功立矣,故民之喜農而樂戰也。見上之尊農戰之士,而下辯說技藝之民,而賤游學之人也,故民壹務;其家必富,而身顯於國。上開公利而塞私門,以致民力,私勞不顯於國,私門不請於君。若此而功名勸,則上令行而荒草闢,淫民止而姦無萌。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強,能事本而禁末者富。
算地篇:
故為國之數,務在墾草;用兵之道,務在一賞。私利塞於外,則民務屬於農;屬於農則樸,樸則畏令。私賞禁於下,則民力摶於敵,摶於敵則勝。奚以知其然也?夫民之情,樸則生勞而易力,窮則生知而權利。易力則輕死而樂用,權利則畏罰而易苦。易苦則地力盡,樂用則兵力盡。
荀子天論篇:
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凶。彊本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;養備而動時,則天不能病;脩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故水旱不能使之飢,寒暑不能使之疾,祅怪不能使之凶。本荒而用侈,則天不能使之富;養略而動罕,則天不能使之全;倍道而妄行,則天不能使之吉。故水旱未至而飢,寒暑未薄而疾,祅怪未至而凶。受時與治世同,而殃禍與治世異,不可以怨天,其道然也。故明於天人之分,則可謂至人矣。
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篇:
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,先務於農。民農非徒為地利也,貴其志也。民農則樸,樸則易用,易用則邊境安,主位尊。民農則重,重則少私義,少私義則公法立,力專一。民農則其產復,其產復則重徙,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。舍本而事末則不令,不令則不可以守,不可以戰。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,其產約則輕遷徙,輕遷徙,則國家有患,皆有遠志,無有居心。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,好智則多詐,多詐則巧法令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。
貿易(致富)理論
史記貨殖列傳:
計然曰:「知斗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,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。故歲在金,穰;水,毀;木,饑;火,旱。旱則資舟,水則資車,物之理也。六歲穰,六歲旱,十二歲一大饑。夫糶,二十病農,九十病末。末病則財不出,農病則草不辟矣。上不過八十,下不減三十,則農末俱利,平糶齊物,關市不乏,治國之道也。積著之理,務完物,無息幣。以物相貿易,腐敗而食之貨勿留,無敢居貴。論其有餘不足,則知貴賤。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。貴出如糞土,賤取如珠玉。財幣欲其行如流水。」
計然認為這個經商方法也可以用在國家財政上,記載於越絕書《計倪內經》。
史記貨殖列傳:
白圭,周人也。當魏文侯時,李克務盡地力,而白圭樂觀時變,故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。夫歲孰取穀,予之絲漆;繭出取帛絮,予之食。太陰在卯,穰;明歲衰惡。至午,旱;明歲美。至酉,穰;明歲衰惡。至子,大旱;明歲美,有水。至卯,積著率歲倍。欲長錢,取下穀;長石斗,取上種。能薄飲食,忍嗜欲,節衣服,與用事僮仆同苦樂,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。故曰:「吾治生產,猶伊尹、呂尚之謀,孫吳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,勇不足以決斷,仁不能以取予,彊不能有所守,雖欲學吾術,終不告之矣。」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。白圭其有所試矣,能試有所長,非茍而已也。
抑商主張
孟子滕文公上:
陳相見孟子,道許行之言曰:「滕君,則誠賢君也;雖然,未聞道也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今也滕有倉廩府庫,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,惡得賢?」
「從許子之道,則市賈不貳,國中無偽。雖使五尺之童適市,莫之或欺。布帛長短同,則賈相若;麻縷絲絮輕重同,則賈相若;五穀多寡同,則賈相若;屨大小同,則賈相若。」曰:「夫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;或相倍蓰,或相什伯,或相千萬。子比而同之,是亂天下也。巨屨小屨同賈,人豈為之哉?從許子之道,相率而為偽者也,惡能治國家?」
商君書農戰篇:
夫民之親上死制也,以其旦暮從事於農。夫民之不可用也,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,商賈之可以富家也,技藝之足以餬口也。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,則必避農;避農則民輕其居,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。
韓非子難二篇:
李兌治中山,苦陘令上計而入多。李兌曰:「語言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,謂之窕言。無山林澤谷之利而入多者,謂之窕貨。君子不聽窕言,不受窕貨,子姑免矣。」
或曰:李子設辭曰:「夫言語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者,謂之窕言。」辯、在言者,說、在聽者,言非聽者也。所謂不度於義,非謂聽者必謂所聽也。聽者非小人則君子也,小人無義必不能度之義也,君子度之義必不肯說也。夫曰「言語辨,聽之說,不度於義」者,必不誠之言也。入多之為窕貨也,未可遠行也。李子之姦弗蚤禁,使至於計,是遂過也。無術以知而入多,入多者,穰也,雖倍入將奈何!舉事慎陰陽之和,種樹節四時之適,無早晚之失,寒溫之災,則入多。不以小功妨大務,不以私欲害人事,丈夫盡於耕農,婦人力於織紝,則入多。務於畜養之理,察於土地之宜,六畜遂,五穀殖,則入多。明於權計,審於地形、舟車機械之利,用力少致功大,則入多。利商市關梁之行,能以所有致所無,客商歸之,外貨留之,儉於財用,節於衣食,宮室器械,周於資用,不事玩好,則入多。入多、皆人為也。若天事、風雨時,寒溫適,土地不加大,而有豐年之功,則入多。人事、天功,二物者皆入多,非山林澤谷之利也。夫無山林澤谷之利入多,因謂之窕貨者,無術之言也。
韓非子五蠹篇:其商工之民,修治苦窳之器,聚弗靡之財,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。
變法也是很重要的古中國經濟議題,但這部分偏重政策而非思想,況且礙於時間不足,故不做探討。
參考文獻
巫宝三(1996)。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主要方面及其意义。《先秦经济思想史》一书中所写的《导论》。
程霖、陈旭东、张申(2013)。中国传统経济思想的历史地位。
張秀鑾、何台華(2008)。從貨幣與貨幣政策略探明代中國的思想概貌。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六期,2008.12
林鐘雄(2012)。西洋經濟思想史。臺北市:三民 。
其實上面的東西都只有用到一點點,內容最主要是來自楊寬的書。
楊寬(2000)。戰國史。臺北市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
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https://ctext.org/zh
井田制
https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4%BA%95%E7%94%B0%E5%88%B6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井田制
鐵器冶煉方法
http://nrch.culture.tw/twpedia.aspx?id=1197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YfVmgq1Uac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7353152/
維基百科
春秋时期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8%A5%E7%A7%8B%E6%97%B6%E6%9C%9F
風箱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A3%8E%E7%AE%B1
17世紀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17%E4%B8%96%E7%BA%AA
範鑄法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AF%84%E9%91%84%E6%B3%95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